8月12日,人民银行公布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报告中有两方面的数据指标非常值得关注。一是住房贷款成为7月贷款的头等主力;二是M1与M2增速剪刀差达到历史峰值。
住房贷款成为7月贷款的头等主力
央行统计数据报告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636亿元,同比少增1.01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773亿元;与之对应的是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减少26亿元。住房按揭贷款成为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头等主力,家庭部门加杠杆购房支撑了7月信贷增长。尽管房贷成为7月贷款增量的主力,但环比6月份则是出现了下降。6月份住户部门的居民中长期贷款为5639亿元,比7月份多866亿元。这说明居民的购房热度有所回落。近期,苏州、南京等房价上涨过快的二线城市纷纷出台限购、二套房首付提高等调控政策;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已有所趋严;证监会也收紧房企上市企业的再融资政策,房企不能将募集所得用于买地和偿还贷款。正略金融研究所认为:在实体经济不振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将会使得信贷增长压力加大,进而加剧“资产荒”。
M1与M2增速剪刀差达到历史峰值
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7月M2增速10.2%,M1增速为25.4%,剪刀差扩至15.2%,已超越了2010年1月的12.98%这一历史峰值。从7月国内商品房的销售情况来看,楼市高温目前并未消散,以至于居民定期存款向企业活期转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当前利率水平整体较低,企业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明显降低,加之经济运行方面的外部压力,从避险需求和交易性动机上来看,也可能导致M1增速持续走高。结合当前徘徊于1%区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以及6.7%的二季度经济增速来看,正略金融研究所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流动性陷阱在加剧,尽管房地产市场未来将有所降温,但如果不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只是货币“水龙头”简单的松紧调节,2009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等各类资产价格出现轮番上涨的景象仍将持续。
“流动性陷阱”该如何破局?
自2010年以后,从总量角度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保持稳健的基调。但民间融资成本依旧较高,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待解的问题。从金融资产角度进行观察,我国证券市场及房地产市场,都吸收了大量流动性。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依赖高投资、重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融资结构,这就导致了当前我国面临结构性的金融资源错配,国有控股企业凭借高金融资源可得性的优势,整体投资增速迅速攀升,民间投资增速却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效率较为低下的众多国有企业成为当前投资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进一步又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出效应。经济下行的同时,货币政策的宽松、流动性的充裕,导致资金追逐回报率高的风险资产。近年来,理财产品、股票市场、债券、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出现轮番非理性上涨。资金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更愿意呆在资产市场“自娱自乐”。结果自然是加剧实体经济感觉货币政策偏紧,而虚拟经济的繁荣又显示出货币政策偏松。
正略金融研究所认为:当前须通过加快金融改革来化解这种结构性资源错配的困境,通过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张直接融资规模,实现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将货币资金切实传导到实体经济里去。若资金一直在资产市场空转,企业部门就会感到流动性紧张,假若实体感到货币金融条件较为紧张,则必然会影响大众对经济复苏的预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要对中国经济稳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能再局限于不断释放流动性,当务之急是改变金融资源错配的格局、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解决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的问题,提高流动性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得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营造更具效率的货币金融环境。